近期,我院陈晓光教授团队接连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两项研究,其中一篇刊登于发展经济学顶刊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DE),首次揭示高铁网络扩张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减量增效”;另一篇刊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权威期刊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量化评估京沪高铁开通对沿线空气质量的改善,年健康效益逾 200 亿元。两项成果结合城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三大研究领域,为交通强国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贡献了中国方案。
9月24日,论文《High-speed railroads and lo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被JDE正式接收。陈晓光教授以共同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龚斌磊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秦志龙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王晓丽博士共同完成。论文以 2002—2015 年县域—农户微观数据为基,首次证实高铁网络扩张虽使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与耕地“双减”,却将全要素生产率拉升 8.7%,完全对冲投入下滑,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健。机制在于地方政府把高铁经济增量通过“以工补农”转化为基础设施投资与财政奖补,加速农业现代化并促进农民增收,为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中同步实现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7月2日,陈晓光教授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秦志龙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碳中和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陈罗烨博士的论文《High-speed rail opening and urban air quality》发表于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研究聚焦2009年开通的京沪高铁,利用2009—2013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发现,高铁开通六个月内,沿线县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平均下降6.2%,两年后最大降幅达15.4%;人口密集、距北京或上海较近且替代交通少的县区改善尤为显著。根据WHO统计生命价值模型测算,空气污染减少每年可避免约3829人过早死亡,减少4590万个‘受限活动日’,对应健康经济效益209亿元,相当于京沪高铁建设成本的9.4%。这篇论文量化了高铁的环境和健康收益,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评估提供了新范式。
接连两篇权威期刊论文背后,是陈晓光团队长期深耕环境、农业和发展经济学交叉研究的结果。陈晓光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分别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管理学、农业经济学和运营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在《经济研究》、Nature、PNAS Nexu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和Transportation Science等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自科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入选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理论经济学)。